老年人常见5种疾病要提防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高龄化问题。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将产生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下降,老年慢性病的增加,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老人大量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也越来越重。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本篇列举几种老年人常见疾病,让每位老人重视健康,安度美好的夕阳晚年。
心血管疾病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 陈晞明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其中约70%的老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入秋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就逐渐升高。
发病原因:
①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很多老人患有高血压,寒冷的情况下血管收缩,致使血压相对难于控制,血压增高以后对血管壁的损伤就会加重,损伤了动脉壁,加上如果夜间为了保暖应用空调或电热热毯致体液蒸发,导致有效循环量不足就更容易在动脉内形成血栓,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
②入秋以后,冬至、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接踵而来,家庭聚会增多,部分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容易出现情绪过度激动、交感神经兴奋,致使冠状动脉斑块容易破裂,以及节日期间聚会时饱餐进食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心脏负荷加大,这些因素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更容易发生。
防治:
①入秋以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要坚持服药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防止暴饮暴食同时更加要注意保暖,防止忽冷忽热这种比较强烈的温差的变化,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加重现象。
②老年人出现胸闷或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可通过微创的冠脉介入手术及时进行血运重建,以降低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白内障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 李东豪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是最主要的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晶状体老化后的退行性改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白内障患病率50岁以上为60%,60岁以上为80%,70岁以上则高达90%,80岁以上为100%。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年龄、职业、性别、紫外线辐射、糖尿病、高血压、遗传因素及营养状况均是老年性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我国仅因白内障致盲的就有300多万人,每年新增白内障盲人50多万。
发病原因:
老年性白内障可分为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及过熟期,其主要症状是视力减退,视物模糊、视物色调改变、怕光、眼前黑点、复视多视、晶状体性近视(近视度数加深,需要经常频繁更换眼镜)等;晚期视力可下降至眼前数指或光感。一般无红痛症状,部分患者于视力明显下降时,由于晶状体膨胀,前房变浅,房水外流受阻,可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若此时无及时摘除膨胀的晶状体,可能导致永久性失明;部分患者在成熟期、过熟期视力严重下降时未及时治疗,会引起葡萄膜炎、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角膜水肿、瞳孔与晶状体广泛粘连等并发症,也可导致永久性失明。
防治:
虽然白内障是致盲和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但白内障盲是可治盲。药物治疗没有确切的效果,手术治疗是白内障唯一直接有效的方法。随着眼科手术显微器械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白内障手术不断向组织损伤小、切口缝合少、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迈进,许多新型人工晶状体的研发,更使白内障手术后视力矫正臻于完美。因此对视力逐渐减退的老年人,应想到患白内障的可能,及时到眼科就诊,视力下降至0.3以下白内障患者,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症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 张 平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骨骼变得非常脆弱,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发生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所以也常常被视而不见,直到出现骨折,病人才会主动就医,脊柱、腕骨、髋骨等部位都是老年人常见骨折部位。老年人驼背,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表现之一。
发病原因:
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症最“爱”的人群,因为其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钙质吸收能力差。缺少了钙质补充,骨骼就像没有大梁的空房子很容易被外部力量冲击受伤。
防治: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小事情,不需要大动干戈治疗,其实不然。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严重时可能引起瘫痪,大幅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缓解疼痛或者单纯补钙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骨骼状况。补充钙质,搭配维生素D能够强化钙质吸收。富含蛋白质的饮食,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日常饮食的第一选择。每天上午10点前,下午4点以后晒30分钟太阳,促进钙质吸收。
老年痴呆症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医学科 周伯荣
老年痴呆症,学名阿尔兹海默病,它是一种以隐匿起病和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调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痴呆症患病率4.8%,80岁以上增加到近30%,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约600万,占全球25%,到目前为止老年痴呆症已成为全球死亡率排名第四的疾病。老年痴呆症最突出的症状是记忆力减退,常常不记得自己是否吃过饭,是否换过衣服洗过澡。此外,坐立不安、不停地搓手、到处吼叫或来回走动、甚至拒绝进食与治疗等都提醒家人,家中老人可能是老年性痴呆。
发病原因:
造成老年痴呆症的最高危因素是年龄增长,除此之外,包括抑郁症之类的情绪障碍、长期失眠、都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症。
防治:
目前,有效治疗和缓解老年痴呆症的病情发展的药物非常有限,国际上更看重早期预防老年痴呆症。
若老年人出现与日常状态和情绪不符的状态,提醒家人要格外注意了,比如莫名奇妙的笑,为小事情大动肝火,不愿意出门见人,焦虑不安为同一件事情来回询问。
建议在老年人体检中,应该将认知功能和情绪症状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及时发现变化,以便进行生物学的早期确诊检验和检查。
老年风湿病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 张建瑜
老年人的常见风湿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皮肌炎/多肌炎、硬皮病、IgG4相关性疾病等。风湿病不仅困扰着老人,使他们行动不便、睡眠困难,而且有些关节痛甚至还可能是影响内脏的风湿病的表现。
发病原因:
风湿病是一类病因不甚明确、病程长、病情反复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的结缔组织病。这一类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下肢或全身多个关节疼痛、下肢甚至四肢麻痹、足部溃疡、久治不愈的皮疹或瘀斑,还有可能出现发热、口干眼干、气促、头痛难忍、腹痛或腹部包块、排血尿或下肢浮肿、尿少等等。检查时患者有可能存在肺部阴影、腹部肿块等。由于老年患者本身常常存在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而使风湿病的诊断受到干扰或者被忽略,部分风湿病引起的炎症性肿块常常被误认为肿瘤而使患者家属及医生放弃进一步的检查,导致这些老年风湿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确切专科治疗。因此,如老年人出现肢体、关节疼痛等症状,不可掉以轻心,尤其症状反复、久治不愈、合并其他多种症状者。
防治:
腰腿痛、关节痛等,一般治疗效果不好,尤其合并多种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风湿科。
风湿病是可控可治的疾病,确诊风湿病的老年患者应具备乐观的心态。
老年患者宜饮食清淡、营养丰富,不同风湿病患者饮食宜忌有所不同,需咨询风湿科医生或营养师。
居住的房屋应保持空气新鲜。被褥要干燥,轻暖。切勿在风口处睡卧。
洗漱宜用温水,促使下肢血流通畅。
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坚持适当锻炼,防止关节变形、肌肉萎缩。
选用恰当的治疗方案,坚持治疗及随诊。
(本报通讯员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