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人文 刘鹗与老残 摄影 让孩子轻松入眠 有情风雨天 计生追梦人 风灾中的感动 我与书结缘

当前版:第3版:人文
PDF原版下载
人文
03

让孩子轻松入眠

郑 爽

小贝14个月了,从第三个月起,基本可以睡整觉,不用哄,不用抱,自己在床上躺着躺着就能睡着。满一岁之后,就有了自己的闺房,一个人睡了。她的身高在平均线之上,生长发育各方面都不错,也甚少生病。很多朋友问我,小贝的睡眠怎么这么好?细想起来,不外乎是习惯的培养。

许多育儿文章提到,睡眠是孩子长身体的关键。有位作者甚至说,读书、玩耍、逛街等事,都得让位于睡眠。我们根据小贝的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外出时间,一岁之前,上午户外活动一定在九点前结束,回家后九点半左右喂奶,然后抱到小床上,准备睡觉。下午三点钟左右抱她上小床。晚上七点半洗澡,八点半喝奶,读一读绘本,九点睡觉。一岁之后,观察到小贝只需睡一次午觉了,户外活动时间就长一点,十一点半开始吃午饭,饭后歇一歇,洗个澡之后准备睡觉。晚上基本不出门。由于养成比较规律的作息习惯,小贝大多数时间都会乖乖入睡,甚少出现不睡或晚睡的情况。

把宝宝抱在怀里,或者放在摇篮里哄睡,容易让宝宝形成习惯或依赖,也会给大人增加负担,我们坚持把让小贝自己躺在床上入睡作为首选。除了在月子里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小贝需要在大人怀里入睡之外,满月之后,小贝渐渐地就能自己躺着入睡了。后来甚至形成了习惯,只要有人抱着就不能睡,一定要放在床上才睡。这真正解放了我们!以至于在九个月之前,我们甚至可以把她放在小床上自己玩,过了二三十分钟之后再进房去看,小贝已经自己睡着了。我想,小贝可能天生就有强大的安全感和独立性。

除了习惯的养成,宁静环境的营造也很重要。小贝出生后,我就在她床头挂了一个床铃,放点轻音乐,想帮她入眠,我妈妈也很喜欢唱着歌谣哄小贝入睡。后来我突然想到,这样会不会形成习惯?以后没音乐就睡不着?于是我不再在睡前放音乐,也不唱歌谣、不说话,无论她怎么翻来滚去,爬上爬下,甚至来揪我的头发,自己和被子玩躲猫猫,我除了偶尔提醒一下她该睡了,在她挨近我时轻轻抚拍她的背之外,尽量不出声,不和她玩,就在黑暗、宁静的环境中让她慢慢消耗掉那些过盛的精力,酝酿入睡的情绪。

小贝有段时间在我们的大床睡得比较多,不怎么肯回小床睡,我尝试着给她配了一块跟大床一样材质的床垫,她就又肯睡小床了。八、九个月之后,她会坐了,不肯在黑暗中乖乖躺着睡,我就试着开一盏小灯,给她一个玩具,比如小型电子琴、积木或图书等,然后离开房间。她玩着玩着就趴下睡了。过了一个月,她懂得离开的意思,看到大人离开房间,就会嚷嚷。我们只能趁她低头摆弄玩具的时候悄悄离开房间。再过一阵子,她依恋大人了,需要大人的陪伴才愿意入睡,这时我们就静静地躺在大床上,把小床傍在身边,轻拍她的身体,陪着她入睡。在十个月左右,小床太小了,一翻身就撞到,身体也无法舒展,她经常被撞醒,起来哭,于是我们改为让她在大床睡。不过,在她从大床摔下两次之后,我们就在客房打了地铺,给了她一间闺房,让她自己睡了。由于小贝是晚上六点半吃晚餐,所以在八点半的时候要喂点奶,一岁以前是200ml,一岁之后是150ml,不然半夜也是会饿醒的。

我对小贝夜里的哭声很敏感,久而久之,基本通过哭声就能判断小贝的需求。如果只是哭一两声,再翻个身,那就是做梦了,或者是深浅睡眠在交换,这时不用干预,也不需开灯或出声干扰她。如果是哭醒了,甚至坐起来,可能是渴了,可以喂点水。这时就要抱上大床睡,如果过二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又哭了,那就是饿了,要喂点奶。夜里不能喝太饱,通常是120ml。如果是在翻身之后哭,或者不肯睡小床,那可能就是小床太小,需要换个大点的床,提供足够的空间能满足孩子睡觉时伸展身体、翻来翻去的需要。孩子半夜哭泣和醒来,新手爸妈一定要正确处理,处理得当,孩子很快就会重新入睡;如果处理不当,孩子可能会彻底醒来。曾听到儿科医生说,婴幼儿在清醒之后要2~4个小时才会重新入睡。如果让孩子彻底醒了,那大人就别想睡了,只能耐心地陪伴和等待孩子重新睡着。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夜里尽量不要换尿不湿,也不要喂奶,因为换尿不湿和喂奶都会加大孩子彻底醒过来的机率。

让孩子有个好睡眠是所有爸爸妈妈的心愿。但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很大,其他孩子的养育方式只能作为借鉴,不能生搬硬套。爸爸妈妈只要耐心观察,多思考,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需要,一般都能找到让孩子轻松入眠的好方法。有时候,孩子出现了晚睡、不愿意睡或者夜里醒来的偏离“正轨”的情况,爸爸妈妈一定要放平心态,用“偶尔一次两次没关系,大人也有失眠的时候”等想法来缓解自己的焦急情绪,要相信孩子会自我调节,在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的情况下,把孩子的生长发育交给孩子自己去把握。只有心态平和,对“意外”持有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家庭才有轻松的氛围,孩子才容易睡得更好。

(作者单位:省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