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要闻 主动支持服务好民族地区医疗发展 高级职称评审启动 简讯 深圳中山率先试行医师多点执业 整治陪护工市场 建立无陪护医院 贾广虹出席计生协培训班和阳江公益活动 在肇庆正式挂牌 做好严和实 预防职务腐败 关注医改背景下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当前版:第1版:要闻
PDF原版下载
要闻
01

深圳中山率先试行医师多点执业

综合讯 为打破人才流动僵局,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今年3月,广东出台新政,给医生多点执业进行松绑。深圳、中山两市在全省先行先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别出台了《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师执业注册和管理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山市医师多点执业实施方案(试行)》,其中都明确,在该市注册的医师,可申请在市内外医疗机构多点执业。这在放开医师执业地点的门槛上,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地方为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凡是符合医师多点执业资格条件的医师,在该市区域内注册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后,可申请增加该市辖区内医疗机构为执业地点。在深圳、中山市分别出台的方案中都明确推行医师执业区域注册,这意味着两地全面放宽医师执业注册地点的限制。

在深圳市下发的方案中,明确在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的临床、口腔、中医、公共卫生类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以及取得深圳市核发的《港澳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或《台湾医师短期行医执业证书》,且上述证书在执业有效期内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永久居民),可以在全市所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以下简称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在中山市出台的方案中同样也明确,符合条件的医师在该市申请区域注册,注册成功后可在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按照其所注册的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实现“统一注册,全市通用”

此外,深圳市鼓励医疗机构转换用人机制,强化与医师的契约关系,将医师能否多点执业的事务交由医疗机构与医师协商确定。即医师与医疗机构通过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医师的业务工作范围、工作时间安排、医疗责任等事项。也因此,放开所有医师的多点执业,不会增加医疗安全风险或降低医疗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深圳已经全面实施了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所有应届毕业生必须参加1~3年培训后,方可签订聘用合同。确保医生的整体素质。

改革注册手续及管理方式

除了在放开医师执业地点的门槛上有所突破外,深圳市、中山市在办理医师注册手续上也进行了简化。深圳出台的方案中提出,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可以在全市所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执业,实现“统一注册,全市通用”。而中山市医师在申请多点执业时,不需要行政审批和第一注册机构同意,只需向所注册的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履行知情报备手续,并由拟接收多点执业医师的医疗机构向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办理书面备案即可,无需审批。

在管理方式上深圳市也进行大胆地改革。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开发“深圳市医师执业管理系统”,该系统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医师执业管理系统和医师定期考核管理系统、深圳市行政审批监察系统相衔接,为有关机构和人员提供注册信息申报、多点执业报备、医师信息查询等服务。医师可以通过该系统向审批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注册,以及通过该系统向该卫生行政部门和第一执业地点办理多点执业报备手续。

医师执业保险或介入医疗事故赔偿

医生多点执业后若出现医疗纠纷,谁来负责,也是医患关注的焦点。据悉,在深圳、中山市出台的方案中皆规定,在执业过程中发生医疗损害赔偿或医疗事故的,按照合同约定的分担比例承担责任。医师注册的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不承担医师在非本机构执业过程中发生的医疗损害或纠纷处理责任。

同时,深圳还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医师执业保险。协调相关保险机构将医师个人购买的医师执业保险适用范围扩大至其依法参加医疗活动的任一执业地点。中山则要求医师在市外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时,应与该机构签定相关的协议,明确相关的时间、任务、医疗责任、保险等。

此外,深圳还建立医师诚信服务数据库。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执业管理系统中整合医师执业积分管理、专业技术档案、医德考评等信息,形成医务人员诚信执业数据库,并按照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和医师本人开放录入、审核和查询等权限。其中,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师注册管理权限负责执业注册信息的录入、审核工作;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医师执业行为监管信息的录入、审核工作,第一执业地点负责医师专业技术档案和医德考评信息的录入、审核工作,医师本人负责个人基础信息的录入和更新工作。

与此同时,深圳将指导市医师协会建立健全医疗各专业的二级专业组织,由各二级专业组织履行对本专业医师的专业技术管理服务、良好医德风范和诚信服务行为指引、合理合法权益维护等自我管理事务。并支持市医学会建立健全临床医师专业技术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将临床医师专业技术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应用于临床医生引进、岗位管理、薪酬分配等管理事务中,促进临床医生持续提升临床技能和工作绩效。

(深卫信 中山局)

栏目:聚焦医改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