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与蜥蜴共眠,防疫培训深入社区居民
中国援塞拉利昂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
2015年1月14日,我接到通知,准备参加中国第三批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赴非洲塞拉利昂共和国援助抗击埃博拉。当兴奋和激动过后,我心头也有些纠结。70岁的母亲刚被查出肺癌晚期。启程时,王建安院长专门来送我。他已对我母亲的治疗做了周密安排,让我放心去援助。
我们要去援助的塞拉利昂,疫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当时已有3000多人死亡,全国医务人员死亡率达70%。我们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塞国西区疫情重灾区,创建埃博拉防控示范区,开展埃博拉的综合防控。按照分工,我除了参加埃博拉病例筛检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处置,还负责16名队员健康监测,以及传染病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一天早上,队友李新旭博士突然发高热、头痛,局部皮肤有出血点,与埃博拉症状很相似,大家顿时紧张起来。我们驻地的西区,自疫情开始已有572位防控人员感染埃博拉,其中死亡443人。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每一名防控人员。我独自驾车送李新旭到50公里外的埃博拉检测中心,生死复杂的情感,让我们都没说话。经过6小时的煎熬,最终的结果显示阴性,原来他是注射疫苗后引起的接种反应。大家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但是全队更加注意自身的防护安全。
我们的培训,是对当地民众防疫观念的一次大革命,困难可想而知。有一个名叫哈桑的50多岁学员,是当地有名的土郎中,他迷信用跳大神、吃草药的方式治疗埃博拉,对参加疫情防治培训抵触极大。经过我们深入浅出、科学耐心的讲解,到培训结束时,他改变了看法。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首都的疫情得到控制,但偏远的洛克港地区情况并不理想,每周还持续新增埃博拉病例二、三十人。我们不畏艰险,赶去宣传培训。当时,塞国已进入旱季,白天气温达到40度,火辣辣的太阳晒得皮肤发痛。晚上睡在废弃的工地上,蚊子、蜘蛛、蜥蜴常常与我们共眠。我们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坚持为社区居民做防疫培训。协助我们工作的护士玛蒂感动地说:“在塞拉利昂,其他援助组织都只对医生和护士进行培训。你们将培训扩展到社区居民,这非常了不起!”
2月20日下午,WHO专家会议进行塞国埃博拉疫情走向分析,并讨论美国CDC即将实施的埃博拉疫苗第三期试验方案,我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随着防控工作的深入,塞国疫情将持续下行,因此缺少足够的病例来判断疫苗的成效,更何况当地缺乏疫苗保存、运输、分发的冷链系统。因此,第三期试验方案要进行调整。我的观点得到与会者赞同。
经过60个日夜的奋战,我们出色地完成任务,埃博拉防控示范区创下32天无新增病例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