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灵玲:督导组“火眼金睛”,病毒无机可趁
中国援利比里亚医疗队感染防控督导组组长、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今年1月4日晚上7点,我突然接到命令:浙江队员6号到成都集结,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身临其境才能真切感受埃博拉的疯狂。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埃博拉死亡人数节节攀升。
国家命令我们必须“打胜仗 零感染”。与病人零距离的接触,加强防护至关重要。11件套的防护服,36道穿脱程序;40度高温下,光穿脱就需要半个小时。用足以腐蚀皮肤的高浓度氯水全身喷洒消毒的时候,只要有一丝被呛到,气管就会痉挛和窒息,消毒水几乎成了夺命的毒水。N95口罩让人闷得喘不过气来。体力透支、呼吸困难、反应迟顿,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是最致命的威胁。为了实现“零感染”,医疗队专门成立感控督导组,我担任组长。从开始穿防护服到离开病房脱下最后一幅手套,我们监督和提醒着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操作步骤,让埃博拉病毒无机可趁。
一次,陈静督导时发现:一个队员在弯腰脱靴套时身子微微晃了一下。凭经验,他可能是因为缺氧而头晕。陈静提醒队友稳住身子,肯定地说:“你做得非常棒,不着急,按我说的做。”当队友按照指令一步步走出病房后,感激地说:“刚才气闷得一阵头晕,差点摔倒,多亏了督导组。”督导组只有7个人,但我们在2个月里累计工作2000余小时,完成督导4000人次,成了医疗队中的“火眼金睛”。一次次避免了险情的发生,为实现“零感染”做出贡献。
利比里亚病人玛鲁芭的女儿死于埃博拉不久,她被救护车送来时已经在发高烧,眼睛红红的,还有些气急咳嗽。玛鲁芭很快被确诊为埃博拉病毒感染。当我忐忑地告诉她这个消息时,玛鲁芭一句话都没说,眼里没有一丝泪花,眼神无助和绝望。我忍不住握住她的手“We will save you(我们会救你)!”这一刻,她的手明显地颤抖了。玛鲁芭的救治,也把我们逼到了险象环生的境地。她咳嗽时飞沫四溅,她烦躁时手舞足蹈,而我们医生查房、听诊、体检,护士打针、测血糖、喂药,无不在与死神正面交锋。全队连续奋战20天,玛鲁芭病情好转,体内病毒消失。同为母亲,我们理解玛鲁芭失去女儿的痛苦,但我们也为能把更多的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而庆幸。中国治疗中心救治成功率达到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