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五要点
食品安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全世界共有的,那就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通俗讲就是“吃出来的病”,是指致病因素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发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其中,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这些小小的微生物小到我们肉眼都看不见,经常隐匿于食物和各种环境中,稍不留神就可能“中招”。如何避免食源性疾病,谨记五要点:
保持清洁
在我们的手上以及抹布、刀、案板等厨房用具上,会携带一些我们看不见的致病微生物,经接触后有可能会污染食物,并造成食源性疾病。为了预防食源性疾病,我们一定要注意勤洗手,并做好厨房的清洁卫生:
餐前便后要洗手,用肥皂洗手有利于消除细菌;
做饭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洗手,尤其是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
厨房用具要保持清洁,尤其是刀、案板、抹布,不要让它们成了污染源。碗筷等餐具应定期消毒;
厨房和储存食物的地方要注意防虫防鼠,家里养得宠物也尽量不要让它们进入厨房。
生熟分开
生的食物,尤其是肉类、禽类和海产品及其汁水,可能含有危险的致病微生物,在准备和储存食物时如不小心,可能会污染其他食物。为防止微生物交叉污染和发生食源性疾病,在购买、保存和处理食物时,要注意做到生熟食分开。
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切肉板;
食物最好存放在带盖的器皿中,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
用干净的盘子盛放熟食,放过生食物的盘子要及时清洗;
需要谨记的是,不仅在烹饪过程中,在整个食物备制过程的所有环节,包括宰杀过程,都应保持生熟分开。浸泡过生肉的水不要溅到烹饪过的和即食的食物上。
食物要做熟
食物彻底煮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实施起来简单易行。研究表明,烹调食物时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就有助于确保安全食用。因此,在烹调肉馅、烤肉、大块的肉和整只的禽时,更加要注意彻底煮熟。
做熟食物要做到彻底煮熟食物,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制备汤或炖菜(煲)等要煮沸,确保温度达到70℃;熟食二次加热时,要彻底熟透。
如何判断食物是否达到70℃?
使用食物温度计: 将温度计插入肉最厚部分的中心; 确保温度计不触及骨头和器皿的内侧;为了避免生熟食物交叉污染,应确保每次使用的温度计经过清洁和消毒。
如果没有温度计:烹调肉和禽类直到汁水变清、肉内不再有粉红色;烹调蛋和海鲜直到全部达到滚烫温度;烧汤或炖菜,应煮至沸腾,并持续煮沸至少一分钟。
将食物保存在安全温度下
如果在室温下储存食品,食物中的微生物可迅速繁殖。当食物的温度保持在5℃以下或60℃以上时,可使大多数的微生物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止。因此,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在储存食物时,要注意保存在安全的温度下。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温度(60℃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冰箱中存放的剩饭菜不能超过3天,重复加热不能超过一次;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解冻。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食物原料,包括水等,可被危险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污染。另外,在受损和霉变的食物中可能形成有毒化学物质。所以,请谨慎地选择食物原料并采取简单的处理方法,以减少患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使用安全的水或对水进行处理以保安全;挑选新鲜和卫生的食品,避免选择受损坏或腐烂的食物;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如经过巴氏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用安全的水清洗干净,尤其是要生吃时;买食物的时候一定要看保质期,不购买和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丢弃破损的、膨胀或氧化的罐头;选择存放在正确温度下的即食、熟食、易腐败食品。
什么是安全的水? “安全”是指水和食物中不含可以致病的危险微生物和没有有毒化学物;未经处理的河水可能含有寄生虫和病原体,可引起腹泻、伤寒或者痢疾,因此,未经处理的河水是不安全的;煮沸、氯化处理和物理过滤是灭活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