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走出使用抗生素的九大误区
当孩子生病尤其是感染发热时到医院看病,医生喜欢用抗生素。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欠科学的。孩子感染发热,是机体的正常反应,有一个自然的发病过程(一般是 1 周),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或者其他病原体,多数能在 1 周内逐渐缓解,所以滥用抗生素是不应该的,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更是无须使用抗生素,而用激素来退热的做法更是错误的。抗生素应该在明确属于细菌感染,而且是严重的感染时才能规范化使用。同时,抗生素作为处方药物,应该由医生根据孩子的病情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家长不要凭个人感觉和经验随意给孩子选用。
误区一:抗生素等于消炎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
误区二: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误区三: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误区四: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
误区五: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六: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小儿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误区七:发烧就用抗生素
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并无疗效。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不能盲目地使用抗生素,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用药。
误区八: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 1 个周期,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是否用药时间不足。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九:一旦有效就停药
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合理的疗程。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需的疗程。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而且可能会使已经好转的病情因为残余细菌而出现反复。
特别提醒:
发热时多喝温开水、清淡饮食(不能像平时无病时一样饮食),使用简单的便药(中成药、西药感冒止咳药等)、西药退热剂(高热时使用),慎起居,一般的外感发热都能收到理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