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1种行为属于儿童心理问题
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难管教,比如有的孩子冲动易怒爱打人,有的孩子胆小怯懦不爱上学,有的孩子很大了还爱吸手指头……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到底是先天性格,还是后天教育不当导致?家长应该如何干预纠正不良行为?
■ 爱吸吮手指
1岁以内的婴幼儿爱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较大的孩子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干预技巧: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应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的习惯。
■ 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因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对减少孩子焦虑有好处。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除了心理治疗,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
■ 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
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
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
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
■ 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此外,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
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其次,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不要一声不响偷偷溜走,要跟孩子说一声,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
■ 过度恐惧
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成正比。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6岁以后开始下降。
干预技巧: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置之不理。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
■ 退缩行为
心理学表明退缩行为是孩子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应多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孩子,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 厌食和偏食
心理是导致孩子厌食的因素之一,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孩子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也会使孩子产生厌食心理。
干预技巧:营造愉快饮食氛围
排除孩子身体疾病之外,还要注意干预孩子的心理。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
■ 屏气发作
婴儿还没学会说话,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殊不知宝宝的任性是从襁褓中就开始养成。
干预技巧:及时安抚孩子
父母要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孩子屏气发作的次数,孩子一旦发作你要及时安抚孩子,或把孩子抱到室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能缓解孩子的情绪。
■ 拔毛癖
拔毛癖大多是因为孩子与家人的心理冲突或在学校的心理冲突,如亲子关系不良、教育方法不良、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压力等,出现情绪焦虑和忧郁导致。
干预技巧:找出焦虑原因改善
要找出孩子焦虑紧张的问题所在,家长多和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 小儿夹腿综合症
有的孩子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有的则是由于偶然摩擦产生快感后形成的习惯。
干预技巧:转移注意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摩擦生殖器;由于很多小儿夹腿综合症都是在入睡前发生,家长可以在睡前安排一些活动,比如亲子阅读,陪伴孩子入睡。另外,尽量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 撞头、打滚行为
自虐其实是孩子有诉求的一种表达,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干预技巧:弄清自虐原因
多数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满足的情况下才采取自虐行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发的。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进行矫治,比如检视父母的婚姻关系等。如有必要,应该咨询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