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综合 28年坚守急诊 风口浪尖领跑幸福团队 小小银针传友谊 硬脾气加硬功夫 啃下硬骨头 中山援疆医生妙手接生

当前版:第3版:综合
PDF原版下载
综合
03

小小银针传友谊

李 雪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主治医师王泽是我省第二批援助加纳医疗队的队员。

别看现在找王泽看病的患者里三层外三层,可谁会想到当初他的诊室冷冷清清呢?

自制宣传单吸引患者

王泽的银针运用出神入化,可是刚到加纳时,却因为当地病人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不找他看病。

如何开打局面?第一个问题摆在王泽面前。他认为病人不找他看病,是对中医国粹不了解,是文化背景的差异。王泽发现,中风、神经损伤、腰痛……这些都是当地的常见病,也是针灸的看家本领。于是,他想了一个既笨又实用的办法:用笔一项项把这些病种列出来,附上图文并茂的英文图表,一张张分发给加纳当地群众。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第四天的上午9点,王泽的诊室终于走进一位拄着拐杖的黑人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手上拿着王泽散发的宣传资料,带着疑虑说:“中国医生,我的病你能治好么?”王泽详细询问了病情,原来她得了格林巴利氏综合征,面部麻木,四肢无力,医治半个月都没有见效。

王泽很有底气地回答:“您放心,我帮您治疗试试。”于是请病人躺在治疗台上,从包里拿出几根长短不一的银针,先是消毒,再是找准穴位,就要往脸上扎。老太太看到医生居然要把那一寸长、闪闪发光的银针往自己的脸上扎,怎么也不肯,甚至从治疗台上爬了下来。

王泽耐心地向老太太解释针灸治病的道理,看她还是半信半疑,干脆以身试针,对着自己虎口的合谷穴,迅速地扎了进去,笑着对老太太说:“你看,不痛。”看着扎在王泽手上的银针,患者终于同意试试。几针扎下去后,老太太感觉脸上的肌肉轻松多了。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这位患者原本僵硬的面部,表情逐渐丰富起来,四肢肌力也逐渐恢复。

从此,这位老太太当起了王泽的义务宣传员,逢人就说:“中国的针灸神奇着呢,有病就去找中国医生看吧。”

走出诊室把中医带到村民身边

加纳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国家,有些人一辈子都没看过病,一旦生病只能默默忍受。

王泽又开始思考第二个问题,如何帮助更多的贫困病人解除痛苦?他走出诊室,跟随医疗队到贫困小村庄义诊。闻讯而来等待治疗的村民排成了长龙。

诊室是临时腾出来的,歪歪扭扭的桌椅,几块木板拼凑成治疗床。

“医生请您救救我!”这时王泽身后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一位30岁左右的黑人妇女满脸倦容、痛苦不堪。原来这位患者生了小孩后,一直头痛、头晕、头胀,严重影响睡眠,记忆力也大大减退。王泽用中医传统方法为妇女望、闻、问、切,诊断患者为肝阳上亢型头痛。

故伎重演,王泽先是耐心向病人解释针灸的作用,然后在自己身上做示范,患者终于同意针灸治疗。王泽沉稳地拿起银针,准确地扎入患者脑部的穴位。一根、两根、三根,周围的观众顿时鸦雀无声。只见王泽轻轻地转动银针,过一会又一根根拔了出来。患者的头不痛了,她高兴地竖起大拇指称赞说:“中国针灸真了不起!”

群众看到银针的神奇疗效,马上要求王泽为他们治疗。王泽挥汗如雨,针灸、推拿、刮痧用尽了中医传统法宝,仅仅一上午就治疗了40位患者。

教汉语助当地医生圆中医梦

王泽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又开始思考第三个问题:怎么样把中医传统文化传播给当地的同行?

一天,当地的医生巴马找到王泽,他说:“我想去中国学习中医。”王泽听了非常高兴,心想:如果他们来中国学习针灸,那么非洲人民就会拥有“永远也不会离开”的针灸专家。

王泽决心帮助巴马实现这个愿望。为了帮巴马攻克汉语难关,王泽白天是医生,晚上当起汉语老师,一字一句地教巴马发音。凭着一股钻劲儿,巴马这个非洲汉子硬是掌握了汉语,为他进入针灸这个奇妙的中医殿堂奠定了基础。瞧,此时此刻的巴马,正端坐在中国天津中医学院的教室里,学习针灸呢。

王泽用这根小小银针,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用这根小小银针,解除了无数患者痛苦;用这根小小银针,传递中加牢不可破的友谊。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