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卫生健康电子报

广东卫生健康综合 28年坚守急诊 风口浪尖领跑幸福团队 小小银针传友谊 硬脾气加硬功夫 啃下硬骨头 中山援疆医生妙手接生

当前版:第3版:综合
PDF原版下载
综合
03

28年坚守急诊 风口浪尖领跑幸福团队

朱琳 孙为

▲詹红为患者量血压

▲工作中的詹红总是一脸笑意

▲詹红耐心地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

采访詹红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办的“詹红先进事迹访谈会”上。她一袭红衣,习惯性地快步走上舞台,话语急促而清晰:“这件是20年前的衣服,因为我叫詹红,沾点红好看,所以在央视领奖时我也穿了件红衣服,希望跟美能够接近一点点。”因为个性爽朗,心态阳光,科里同事给詹红取了个外号——“大红花”。

3月19日,这朵“大红花”美丽绽放。当晚,中央电视台2014“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詹红获选全国十大“最美医生”。

1987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组建急诊科,作为当年六年制本科毕业留校的她,成为该院急诊科第一批急诊医生。28年里,与她同期来到急诊科的三位同学相继离开急诊岗位,詹红却坚守下来。

28年来,她殚精竭虑、夙夜在公,始终把心放在病人身上,一心一意为急诊工作谋划,全心全意为急诊病人着想。

28年来,她医术精湛、身先士卒,在抗击非典疫情、抗震救灾、禽流感、登革热的防卫战中,带领的急诊科团队在疫情防控、患者抢救中发挥了中坚力量。

28年来,她精通管理、锐意进取,提出“建立和谐急诊”、“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管理理念。近5年来,急诊科实现“零”医疗事故。

詹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换位思考解决医患矛盾

詹红所在的急诊科平均每天接诊500人,其中百分之二十是急危重症。急诊科的医生每天都像急先锋似的,必须在紧急状态下做出决断和诊治,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特别大。瞬间救活了病人,医生和患者都很开心,但是瞬间救不活,病人家属就可能会把矛盾转嫁到医生身上。面对压力,詹红也有过害怕。她记得,刚毕业没多久,有次出诊看病,患者是位37岁的男性,头部疼痛。詹红按规定给患者做了包括神经系统等各方面的详细检查,结合患者近期有点发低烧、喉咙疼等症状。詹红初步判断,是上感引起的头痛,写下诊断:头痛待查,并注明头痛加重,随时就诊。不料,当天下午到第二天,这位患者的病情加重,到了几家医院,最后不幸死亡。最后救治这位患者那家医院的医生打电话告诉詹红病人去世的消息,并提醒她,患者家人情绪有些激动,让她注意点自己的安全。听着电话,詹红的脑海里频频闪过治疗这位患者的过程:帮患者做了严格的检查,所有检查项目写得很清楚,并写明病情加重随时就诊,这些都没问题。但隐隐的自责却也时时响起——还是经验不足,怎么没有考虑到后枕部疼痛也可能是脑血管病因呢,虽然这种病情发展很快,可能死亡难以避免,但如果自己多考虑一下,是不是能争取到更多可能性呢。放下电话,詹红紧张得如坐针毡,本来背对着诊室门口看诊的她,一下子坐到桌子的另一边,面对着门口。詹红说:“我怕患者的弟弟随时进来拿刀捅我一下。这件事情我记得一辈子。”

在与各种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詹红逐渐意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她说,遇到问题,只从医生角度跟患者讲道理,很难解决问题。只有从患者角度思考,把患者及其家属视为一个身处困境的人,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才能获得信任,更好地开展治疗工作。2013年4月,一位老年女性病人脑梗塞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在基层医院治疗无效后转入中山一院急诊科病房,按病情需要应马上转入重症病房,但病人的女儿坚决要求在急诊科重症室陪伴母亲渡过难关。治疗期间,病人女儿不断对急诊科的工作提出质疑,认为查房不仔细、觉得护士声音太大、检查安排不合理……还频频拿出手机拍照、发微信。面对如此挑剔的家属,有些医生难免会心存委屈。但詹红主动与患者及其女儿沟通,了解到患者的女儿是一位企业高管,职业本能使得她对医院管理特别挑剔,再加上她是放下了特别重要的工作来陪护母亲,压力很大。得知这些情况后,詹红积极与科室同事沟通,让大家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耐心听取家属的意见,合理之处,加以改进,由于受急诊科工作特点局限难以短期改善的方面,耐心向病人解释。经过33天的悉心治疗,这位六个器官功能损伤的母亲以良好的健康状况出院进一步康复治疗。

身体力行打造幸福科室

“急诊科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如果老是郁闷、抱怨,那日子还怎么过。所以我提的概念是,幸福的急诊科。”詹红说起话来总是嘴角含笑,对病人和同事充满热情,带给科室满满的正能量。

急诊科医生叶子,既是詹红的同事,也是詹红的学生,在她看来,詹老师所说的“幸福”,首先来自对“救人一命”这种工作的爱。詹老师总是说,抢救病人的生命很有成就感,你现在能帮助人,应该感到幸福。记得2012年除夕,叶子在詹老师家吃完年夜饭,老师开车送她回急诊科值班,恰逢一名53岁的病人被送到急诊科,初步判断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没有值班任务的詹红,本能地迅速带领急诊科医护人员展开抢救,吸氧、吸痰、除颤……但患者仍数次心跳停止,情况危急,生还几率极低。抢救过程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凌晨1点多,直至患者儿子赶到病床前才终止抢救。詹老师当时一句“但我们至少让他的儿子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让叶子印象特别深刻。

詹红平时心直口快,对自己的事大大咧咧,但对身边的同事却细心体贴。两年前,有个女孩来急诊轮科,起初科里人几乎都不知道她的名字,早上查房时,她面色发黄。查完房后,詹红就主动问她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建议她做一个超声检查,看是不是有肝方面的问题。后来知道这个女孩经济条件不太好,詹红又自掏腰包,拿出三、四百元让她去做检查。

2003年席卷全国的非典疫情,近几年连续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登革热疫情,急诊科都是首当其冲,期间曾连续出现日急诊量过千,而且有大量的发热病人。这时的詹红既要在临床一线诊疗患者,还要尽量保护自己的医务人员,避免他们受到感染。詹红注重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疫情爆发期间,指导他们如何甄别,如何防护,如何接触,要求一线医生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不要一个人扛,而是詹红亲自带队,分工协作,大家一起面对。非典期间,中山一院急诊科接诊了100多个病人,而医护人员没有一个被感染。

急诊科医生压力大,值班医生难免有些许抱怨,每天早交班时詹红都主动当起“心事垃圾桶”,询问昨天的情况,让大家有什么烦恼、或是对病人的不解,对自己一吐为快,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中。在同事眼里,詹红更像是“幸福急诊科”这个大家庭里一位温柔可亲的大姐姐。

访谈末了,詹红心急着要去接老公出院,依旧言笑晏晏:“在家里,我是母亲、也是妻子,只要有时间总会买菜做饭,给老公烫衣服。能把工作做成生活的一部分,那是一件开心的事,所以我也一直努力,希望往这个方向走。”

与电视画面中那个步履匆匆、语重心长的詹红,诊疗中那个遇急不乱、眼疾手快的詹红相比,眼前的詹红,挂念家人,面露倦色,真实而亲切。正如她的同事所说,詹红的“美”,就在于她用这样最真切的爱、最平凡的心、最执着的坚持和精湛的医术,与时间赛跑,为每一位患者争取生命的最大可能性。

记者 朱琳 孙为 摄影 关琦 通讯员 李绍斌 彭福祥

人物名片

詹红,1963年生,1987年中山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主持及参与省局级基金项目4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参编《急性冠脉综合征》、《急危重病临床救治》等多部著作。

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获得广东省及广州市“抗非”三等功;2008 年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参加中国农卫司西部扶持项目;2009 年作为广州亚运场馆副经理,受到广州亚组委的嘉奖;2011 年作为原中国卫生部国家医疗队贵州分队副队长,参与贵州毕节、威宁扶持工作,获原卫生部好评;2010年原中国卫生部大型巡查中,急诊团队受到高度赞扬;2012年急诊科获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015年3月,在“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获选全国十大“最美医生”。多次获得校级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医师、中山一院医德医风标兵等称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投稿邮箱:gdjk#szb#vip.163.com
本网站由广东卫生健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057423号-1

友情链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政务服务中心  全国12320卫生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广东

读者留言

看不清,换一张图片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