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化雨万物新 惊蛰养生气先行
时至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惊蛰是中国农历的第三个节气,同时也是古人记载气象转变的一个标志。此时,天气渐暖,春雷声鸣,冬眠的蛰虫、蛰兽被惊醒。春耕始,万物长,一切生机勃勃。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顾名思义,即是蓄积力量,除旧迎新。春天万物始发,人体精气也顺应自然,开始疏发伸展。但经过冬藏后,人体的阳气如同早上初升的太阳,温煦而不热烈,未透达于全身。故在惊蛰复苏之时,养生的重点在于气机的调达、经络的舒展。
舒筋活络 调气活血
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冬藏后,人体阳气在春日开端之时并未完全复苏,流布于全身的阳气较弱,此时并不适合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容易导致大量出汗,过量的出汗消耗太多的阳气以及能量,身体反而更加疲累、乏力。同时人体肌表防御功能还较弱,易受风寒侵袭,容易感冒、头痛。中医认为,春天为肝主之时,肝脏与经筋相对应,肝筋若得到伸展,可利于人体气机的运行。
太极拳、散步、泡足是惊蛰较适合的养生项目。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以意念引导动作,长时间的练习可以调整阴阳、和畅气血、疏通经络、培补真气。经络得到舒展、气血流布全身,人体正气充沛,即可抵御疾病。
沐足疗法也是方便有效的舒筋活络项目,通过沐足由下而上带动阳气转动,如以当归、艾叶各30克水煎泡脚,就有温经活血之效。再简单者,可选择步行舒展全身的气机,如平地健步走30分钟以上,每日坚持,即可调节全身气机的舒布,增强体质。
饮食有节 慎酸忌冷
中医素有“酸入肝”的理论,认为山楂、五味子、乌梅、白芍等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滋肝阴,养肝血,达到柔肝、调肝的目的。但同时酸性也有收敛、固涩的特性。食用过多的酸性药食反而妨碍人体气机的疏泄。故饮食中慎食酸性药食,以免妨碍气血运行。
惊蛰阳气始动,全身的阳气尚不充沛,寒冷药食容易伤及人体阳气之本。春季食用冷饮、寒凉水果之后容易腹痛、腹泻,女性也容易引发宫寒,表现为痛经、血块、停经等症状。再则春季乍暖还寒,气温波动大,衣物添减频繁,稍不注意则易受凉感冒。初春之时本就阳气弱,加之寒凉药食,更易伤及脾肾阳气。阳气一受损,气机左右、上下运动的枢纽功能减弱,上下交通受阻,不利于气机畅达。故在惊蛰节气之时,饮食调理需注意忌冷、慎酸。
因地制宜 祛湿健脾
春季南方有种特殊的天气气象,俗称“回南天”。回南天一般出现在春季的三月份。此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除了物品、食品容易受湿回潮,人体也容易被湿邪侵袭,出现疲乏、身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等症状。
一年中南方回南天的日期与惊蛰日期相近,故在岭南惊蛰之时,也应重视对脾胃功能的调理。对于天气导致的体内湿阻,最简便的办法就是食疗。岭南人素有煲汤的习惯,自制简便的除湿汤即可取得较大的功效。除湿的药材并不需要太多,有淡渗、利湿、健脾之功即可。常用有茯苓薏米汤、淮山芡实汤等。除了煲汤,喝粥也能除湿,如薏米淮山粥、小米粥等。粥本来就有养脾胃的作用,加之薏米、淮山、小米等食材有健脾利湿之功,连日服用,即可除湿,还可增强人体正气,抵御湿邪侵扰。
怡情养性 宁神平怒
中医认为,春季惊蛰的时候,人体气机还没有得到完全正常的疏泄,全身肝气运行不顺畅,肝火偏旺、容易上浮。年轻人较常出现脸部痤疮、上火等症状,老年人也易情绪波动,出现气机逆乱的现象,甚至引发中风。现代医学也认为,初春气温波动较大,人体血管受凉收缩,寒暖交替反复,血压波动不稳定,若再受情绪刺激,可突发眩晕、耳鸣、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故保持愉快心情能使体内气血和顺通畅,使人精神焕发,有利于身心健康。
惊蛰时,老年人尤需要调养情志,平复心情,切忌大喜大怒,避免焦躁抑郁,可寄情于琴棋书画、养花、阅读、散步等悠闲项目以怡情养性。气血运行顺畅,全身气机畅达,脏腑功能健旺,身体自然健康。俗话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人生便是好时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栏目:杏林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