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治九误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病和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血压值≥140/90mmHg,便可诊断为高血压。
【误区一】
自己在家测量的血压不准确
有些人认为在医院里测的血压才是最准确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医院测量的血压只能表示一个偶测的血压值,难以全面地反映血压的状况。自己在家中不同的时间和状态下多次测量自己的血压,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血压。
【误区二】
血压是父母遗传的
家族史是高血压危险因素,但并不是父母有高血压病,子女就一定会发病。是否发病还要看环境因素,尤其是生活方式。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约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在国外,高血压与2型糖尿病都被称为“生活方式病”。
【误区三】
年纪大了,血压高一点没关系
有些高血压患者误以为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这一错误的认识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也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误区四】
单纯依靠药物,忽视改善生活方式
部分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律地服药就行了。其实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心理健康是控制高血压的四大基石。
【误区五】
高血压防治是个人的问题
高血压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息息相关。高血压患者家人要积极学习高血压的防治知识,让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共同参与生活方式的干预,这样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和预防。
【误区六】
过分关注血压数值与精神紧张
24小时血压水平是变化的,有峰有谷,不同时间段测量血压,其数值有所不同,此外,血压还会受气候、心理、身体因素的影响而会有所波动。过分关注,测血压过于频繁,频繁调整降压药,反而影响降压效果。
【误区七】
相信“灵丹妙药”可根治高血压
高血压一经确诊,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终生坚持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能根治高血压,这些都是伪科学宣传。目前,全世界尚没有哪一种药物、保健品、保健仪器能够根治高血压。
【误区八】
相信纯天然药物能降压
部分人认为西药副作用大,纯天然药物无毒无不良反应。某些商家就利用患者的这种心理,宣传某些天然药物降压,可摆脱西药不良反应的困扰。其实,天然药物同样也有不良反应。大多数纯天然药物降压的效果尚待研究,患者不可盲目迷信。
【误区九】
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有些人认为血压高了,降压应该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除非血压急剧升高导致了危险,必须快速降压,一般来讲,降压治疗要掌握缓慢、平稳的原则,在4~12周内达到目标值。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缺血性事件,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
四类人群应定期测量血压
1. 正常成年人,建议至少每2年测量1次血压;
2. 35岁以上的首诊患者应测量血压;
3. 高血压易患人群(如血压130~139/85~89mmHg、肥胖等),建议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
4. 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者,则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
如何有效预防高血压
1. 坚持运动:维持适度的健身体力活动。
2. 限制食盐摄入: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6克。
3. 多吃蔬菜和水果。
4. 少吃快餐: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
5. 限制饮酒:不饮酒或少量饮酒。
6. 戒烟: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栏目:疾控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