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海岛育新风
无论是在遥远的村庄,还是在偏僻的乡镇,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辛勤地耕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来自异地,却能和当地人亲如一家;他们岗位平凡,却有着不一样的执着和坚守。在惠州市大亚湾区澳头街道的东升村就有这样一个人——罗子云,她扎根海岛二十多年,无私奉献、倾情工作,使得这个渔家小岛掀起和谐计生的新浪潮。
位于大亚湾东南面的东升村,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小渔村。全村约有1000人,这里的村民世代都以打鱼为生。
在过去,由于捕鱼需要大量劳动力,以人丁兴旺为尚、看重生育男孩成为这里传统的生育观念。而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以来,优生优育、男女平等的婚育新风吹进了渔家小岛,群众的婚育观念慢慢发生了转变。
1993年受村委会聘用来到东升村工作的罗子云,如今已经是村妇女主任。走过了20个年头的她,回忆起当初接受这份工作时的心情,忧喜参半是她的真实写照。罗子云告诉记者,喜的是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忧的是这里人生路不熟,无亲无故,还要漂洋过海,确实有点担心害怕。东升村交通不方便,村民对外界的信息比较闭塞 。老一辈的育龄妇女超生的比较多,因为村里人主要靠出海打鱼为生,要的劳动力比较多。刚接受这份工作时感觉压力比较大。
在海岛,上门做育龄群众的思想工作基本靠一张嘴,走村串户基本靠两条腿。离家遥远、交通不便,多少也曾让这个在异乡工作的女孩感到担忧,但经过一段时间与村民的相处之后,罗子云在心里又做了新的打算。
她说:“我来到这里以后,慢慢感觉到这里村民很好,也很热情、很淳朴,而且思想比较单纯,容易沟通、融合,所以我就决定留下来在这里工作。”
既然决心要接受计生工作这一重任,使得计划生育的国策可以让村民们听得进去,就要想法子转变他们牢固的传统生育观念。而走家串户聊家常,就是罗子云最常做的事情。
徐芳玲和丈夫在海岛上成家已经三年多了,如今也有了一个2岁半的儿子。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一家人主要靠出海打鱼来帮补家用。而在徐芳玲父亲患病期间,医疗花费曾让这个普通家庭陷入困境,罗子云在了解情况后,热心地伸出了援手。
提起罗主任,徐芳玲言语中充满感激之情:“她很乐意帮助村民,我们家里有什么困难,她也很乐意帮忙,她经常来我们家玩,我的孩子入户也是她帮忙办的。她还经常来我们家看望我家公,帮我们向上面申请资金。”经过多次奔走,最终罗子云从计生部门申请以及慈善总会筹集来了资金6000元,这些补助金帮助徐芳玲一家解了燃眉之急。
因为村里交通不方便,村民什么事都找罗子云咨询,如办户口、社保、医疗或者办理计划生育相关证件。只要乡亲们有要求,罗子云都会尽最大能力帮他们做。除了乐于为村民“跑腿”办证、排忧解难,岛上哪一户人家落实节育手术时,她也会全程陪护“跑”上一趟。
村民苏荣良通过剖腹产生了政策内第二个孩子,6个月后,罗子云上门跟她做思想工作, 动员她响应计划生育国策。经过罗子云的耐心劝导,苏荣良终于答应落实长效节育措施。落实措施这天一大早,罗子云就来到苏荣良家,提醒她要吃好早餐,带齐物品。
从东升岛到澳头街道20多分钟的船程,还要转乘公交车,罗子云一路陪伴,她把这种陪伴看成是育龄群众对她的支持和理解。如果她自己没空,罗子云就会安排计划生育专干陪着去。她说,要对村民负责任,确保安全,同时也是一种安慰,村民心理有什么想法、问题,她可以在一旁进行解释,让她们安心。
闲暇时,罗子云会和村民们一起学唱渔歌,聊聊家常。看到当地传承了200多年的“渔家婚嫁”习俗,罗子云萌发出一个新念头——将计生政策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她组织村民,以“爱护人口环境、促进旅游事业”为主题,把计划生育政策融入婚俗表演中,以更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开展工作。
参与过无数对新人的渔家婚礼,搭乘过无数趟往返船班,二十多年来,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罗子云有很多机会离开东升岛,但最终她还是毅然选择留下来坚守。她用真诚的服务搭建起群众信任的桥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一朵朵计生惠民之花,赢得了海岛渔民的支持和信赖,谱写了渔村的婚育新曲。
如今,村民们的婚育观念有了转变,优生优育、积极地响应计划生育国策,已成为了小岛渔村的计生新气象。在2014年上半年,东升村的出生率为千分之12.69,政策生育率是百分之91.67,自然增长率是千分之11.63。婚嫁民俗焕新颜,渔家海岛育新风,东升村已从一个生育观念较为传统的小渔村转变成为一个计生工作先进村。
(张国锋 罗仕生 张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