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癌症误区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积极面对 与癌“共处”
每每谈及恶性肿瘤,人们总是讳莫如深。在我国,居高不下的肿瘤发病率,已经让恶性肿瘤成为名符其实的“健康杀手”。
面对癌症高发的现状,我们建议肿瘤诊疗要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规范化、多学科综合诊疗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但是,面对“健康杀手”,特别是已经诊断罹患肿瘤的患者,该如何与癌“共处”,与之斗争,并最终战胜它呢?
“一‘切’为快”需正确认识
不少癌症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要尽快住院,不管是什么癌首先切上一刀,肿瘤要尽快切除才安心。
其实,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肿瘤的治疗也是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过程,患者不同、病种不同,相应的治疗方案也不一样,并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能治愈所有肿瘤的方法。在就诊时,医生常会对病人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通过影像、病理等相关检查,了解病人所患肿瘤的分期,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有的肿瘤患者身体虚弱,过早切除肿瘤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健康影响,我们建议这类肿瘤患者经过术前评估,根据评估风险值,通过内科治疗创造手术切除的条件。
还有部分晚期肿瘤患者已经不适宜切除肿瘤,对于这些病人,“防守就是最好的战略”。我们通过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经过规范化的治疗,对患者病情进行整体控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斩尽杀绝”非科学之道
不少人在检查报告上或在体检中发现体内有“肿块”,结果彻夜难眠,急于“除之而后快”。一些确诊的肿瘤患者急于手术或是急于放化疗,希望“彻底清除”体内的癌细胞。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肿块都是恶性肿瘤,也并不是所有的肿块都需要“斩尽杀绝”。有些良性的肿瘤并不对人体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保持随访就可以,没有必要一定要切除。对于可疑肿块可以进行探查性手术进行病理分析确诊病情,若采取“斩草除根”的方法,彻底切除肿块,如果病理检查发现是良性的,这就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比如有病人在检查中发现肺部中央小结节,在尚未确定良恶性的情况下,如果武断做出手术选择,就要切除整个肺叶,如果小结节最终经病理检测是良性的话,就白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器官损伤。
其实,肿瘤与癌细胞、人体微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单纯杀灭癌细胞只是肿瘤治疗的一部分,过度追求“干净”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味“斩尽杀绝”,而不考虑病人的个体状况,最容易导致的后果就是过度治疗。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肿瘤患者不能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这一方面是由于恶性肿瘤本身所造成的伤害,另外就是由于过度损伤性治疗所带来的后果。
我们常说,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肿瘤治疗也不例外。新时期,来自外科、放疗、化疗、病理、中西医结合等学科专家组成的综合治疗团队,对肿瘤患者“量体裁衣”,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确保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与癌共处不能“见好就收”
正如前面所说,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临床治疗后症状的消除并不代表肿瘤患者身体的完全康复。
尽管目前肿瘤治疗的技术发展迅速,但是通过一次根治性的治疗并不能保证完全消除肿瘤,特别是对于中晚期的肿瘤患者,很难避免术后残存少量癌细胞。所以在肿瘤治疗之后还要经过一定阶段的抗复发治疗。肿瘤患者术后还需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身体异常,应当到肿瘤专科接受诊疗,谨防肿瘤复发。
传统的手术、放疗、化学治疗——治疗肿瘤的“三板斧”,无一例外都是创伤性治疗。同时,患者术后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对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有着重要意义。肿瘤患者经过治疗,身体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创伤,在这个阶段,如果病人不能得到有效的能量补充,将会造成肿瘤患者营养和免疫状态的下降,对后续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有数据显示,超过90%肿瘤患者的复发转移发生在术后的1~3年,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经过手术,肿瘤患者不仅在身体上受到创伤,精神上也受到一定打击,我们在追求疗效最大化的同时,也希望实现对肿瘤患者的身心同治,更好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放疗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栏目:专家一席谈